收官之年看未来|“十五五”期间国企改革深化提升的趋势与预判

2025年是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的筹谋之年。3月14日,国务院国资委召开了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2025年第一次专题推进会。会议强调,要围绕高质量完成深化提升行动任务主线,持续强化“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对照台账“再对账、再盘点”,对难点“再排查、再攻坚”,对潜力“再深化、再加力”,以“钉钉子”精神推动任务落实。这场会议吹响了改革冲刺收官的号角,也为“十五五”时期国企改革奠定了方向性的信号和基础。在此背景下,本文结合当前改革阶段性成果和制度部署,系统预判“十五五”期间国企改革的发展趋势与深化方向。

 

一、改革背景回顾

 

自2023年启动的“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是继三年改革行动后的系统接续与升级。截至2024年底,各地各中央企业主体任务平均完成率超过70%。2025年,被明确为改革任务的全面收官之年。从工作进度看,国资委要求各地和中央企业“力争前三季度基本完成任务,第四季度全面扫尾”,进度服从质量,成色重于数量。这既是总结性的一年,也为“十五五”乃至更长周期的改革路径奠定基础。

 

二、2024年国企改革深化提升成效

 

第一,国有经济布局结构持续优化。近年来,通过系统性战略重组与专业化整合,资源配置效率明显提升,企业核心功能进一步强化。2024年,中央企业资产总额突破90万亿元,同比增长5.9%;实现增加值10.6万亿元、利润总额2.6万亿元、上缴税费2.6万亿元;中央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持续提高,达到81.2万元/人,同比增长3%;全年研发经费投入1.1万亿元,连续三年超过万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含房地产)5.3万亿元、同比增长3.9%,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投资2.7万亿元、同比增长21.8%,占投资总额的比重首次突破40%;中央企业控股的上市公司境内总市值同比增长17.6%;中央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营业收入占总营收的比重提升4.2个百分点。

 

第二,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2024年,中央企业加大力度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施了11项专项行动计划,形成了8大类60个领域201个方向的原创技术策源地建设总体布局,推动人工智能在健康、建筑、冶金等12个重点行业、400余个场景落地应用,打造智能工厂120个。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产业链“卡点”逐步被打通,例如工业母机、新能源汽车等方向均实现技术、标准与产品的系统性进展。国家重大科技成果也频频涌现,如C919投入运营、嫦娥六号完成月背采样返回等均彰显央企在科技自立自强中的战略支撑作用。

 

第三,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日益成熟。2024年,国务院国资委指导中央企业持续深入推进市场化改革,进一步破除制约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例如,推动三项制度改革持续走深走实,98%的中央企业和地方国有企业子企业建立了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制度,提高与业绩挂钩的浮动工资比例,中央企业管理人员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比例超过6%,进一步激发了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党委会、董事会、经理层职责边界更加清晰,党建工作深度融入公司治理。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逐步普及,市场化经营机制持续完善。

 

第四,国资监管能力持续强化。为更好地激励中央企业勇于创新、深化改革、服务发展大局,国务院国资委积极推行“一业一策、一企一策”考核,出台25个行业的针对性考核实施方案。2024年度,国务院国资委对中央企业的考核指标中,个性化指标占到77%,导向更鲜明,激励也更精准。各级监管力量打破壁垒、协同联动,提升监管体系运行效能,做到“放得活”与“管得住”相统一。

 

三、“十五五”期间国企改革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十五五”时期是国企改革深化提升成果的巩固期,也是推动战略转型、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绿色低碳转型、产业链重塑等重大趋势,国有企业迎来重要发展机遇。在国家战略引领下,政策支持持续加码,科技创新、新质生产力、清洁能源、“一带一路”等领域为国企拓展新赛道、塑造新动能提供了广阔空间。

 

但国企改革也面临多重挑战:国际形势复杂演变,技术封锁风险上升,关键核心技术尚未全面突破,国内改革任务仍然繁重,尤其是在公司治理、激励机制、绿色转型等方面仍需破题攻坚。未来,国有企业需主动适应变局,强能力、补短板、优治理,推动改革向更深层次迈进,在服务国家战略和增强核心竞争力中实现“双向突破”。

 

四、“十五五”国企改革趋势预判

 

01、趋势一: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1. 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

 

国有企业需持续推动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体系建设走深走实。企业应根据自身实际,进一步健全治理结构,动态优化决策事项清单,明晰各治理主体职责边界,尤其要聚焦董事会建设的实效性,推动董事会科学决策、高效运行。各级国企要对照世界一流管理标准,推动治理机制对标提升,对科技型企业、新兴产业板块探索差异化治理模式和管控机制。按照国务院国资委明确的时间表,到2025年,企业应普遍推行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制度,完善激励与约束并重的管理机制;到2029年,全面建立健全应建董事会子企业的现代治理体系。

 

2. 深化市场化经营机制改革

 

国有企业要进一步深化市场化经营机制改革,全面落实“三项制度”改革要求,构建以契约化、任期制为核心的新型经营责任制。企业需建立精准灵活的分配机制,将激励与绩效紧密挂钩,推动中长期激励措施落地,同时强化基础保障,注重将薪酬分配向一线和关键岗位倾斜。在完善机制的同时,还应通过竞争上岗、末等调整等制度持续提升干部队伍活力,营造“能上能下、优绩优酬”的企业氛围。

 

3. 优化国资国企管理监督体制机制

 

国企应主动适应监管体制机制改革方向,在提升治理能力的同时,增强合规经营意识。企业需在落实“放得活”与“管得住”相统一的原则下,强化法人治理、自主管理,推动差异化改革试点和基层创新实践。国企应加强财务、投资、业务边界管理,提升对资产运营的全流程监督能力,利用数字化工具提升风控预警水平。同时,要增强对监管政策的敏感性与响应力,积极配合政策执行与数据报送,强化与监管部门的沟通协同,确保在规范中释放改革活力。

 

02、趋势二:完善国有企业科技创新机制

 

1. 加大研发投入

 

国有企业需加大研发投入,建立稳定增长机制,力争在规划期末实现整体研发投入强度显著提升,重点行业和关键领域企业研发投入占营收比重达到更高水平等发展目标。改革将聚焦突破“卡脖子”技术瓶颈,围绕人工智能、量子科技、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前沿科技,以及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关键领域,集中资源组织联合攻关,提升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

 

2. 建设科技创新平台

 

国企需要更主动融入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强化产学研深度协同,积极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重大科技项目,牵头组织创新联合体建设,围绕产业链“堵点”“卡点”整合资源,形成从基础研究到工程验证、产业化落地的全链条解决方案。通过“大产品牵引、大产线带动”,推动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应用端。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加快建设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基地、应用示范平台,推动“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技术产品的落地使用。

 

03、趋势三: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1. 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国有企业要加快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进程,特别是在钢铁、石化、建材等传统行业推动数字化、智能化改造。通过构建智能车间、智能工厂,加快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部署应用,实现产业效率和质量的双提升。

 

2. 布局战略性新兴和未来产业

 

围绕人工智能、新能源、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国有企业要强化创新资源整合,加快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同时前瞻性布局未来产业,如6G通信、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等,加快构建未来发展新优势。

 

3. 引领绿色转型和数字融合

 

大力发展绿色制造、绿色交通、绿色能源等领域,推动国有企业在节能降碳、资源循环利用等方面发挥示范带动作用。进一步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支持数字技术在生产、研发、运营等环节的全方位渗透,打造数实融合发展新格局。

咨 询 中 国 · 智 惠 四 海

全国统一业务电话:400-800-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