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低空经济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2024年4月,低空经济被作为“新增长引擎”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低空经济迅速作为一个“万亿级产业”成为热门话题。
那么,这“万亿市场”,到底从何而来?我们通过三种方式,一窥这个当红话题产业,到底有多少想象空间。
一、天空有多大?
低空经济依托低空空域,即距离正下方地平面垂直距离在1000米(含)以下的空间范围,根据不同地区特点和实际需要可延伸至3000米。低空空域分为管制空域、监视空域和报告空域三类:
管制空域内,空域用户需要申请飞行计划,获得飞行管制部门批准,接受飞行管制。
监视空域内,空域用户需要报备飞行计划,受到飞行管制部门的监视。
报告空域通常远离空中禁区等区域,空域用户报备飞行计划后,可自行组织实施并对飞行安全负责。
也就是说——如果只需要在报告和监视空域内飞行,基本上可以实现报备计划后即可组织实施飞行活动。
以第一个全域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省份湖南为例,在试点期间,《湖南省低空空域划设方案》对3000米以下的低空空域划出了171个管制、监视、报告及灵活转换空域,其中可供常态化使用的报告空域和监视空域各有46和35个(合计占比47%),规划低空目视飞行航线97条。
在试点期间的2021年和2022年,湖南省注册的经营性通航公司和通用航空器,通航飞行时间分别为2.48、2.98万小时。2022年的通航产业实现营收510亿元。依照湖南省总面积(21万平方公里)与中国陆地(960万平方千米)的对照关系,结合湖南省人均GDP(2022年为7.36万元)低于全国(2022年为8.57万元)的情况,可参考湖南的经验,推广到中国大陆地区。据此,对应的通航产业营收规模每年在2万亿元量级。
从产业发展的最大约束来看,低空空域开放管理改革亟待深化。截至目前,有关低空空域管理的区域划定、使用管理等一系列的配套规定仍有待出台;同时,管制空域规模偏大,监视、报告空域一定程度上存在偏少偏小、零星孤立分布的状况,必须划设低空目视航线才能连接三类不同空域,低空飞行极易受到航线流量的瓶颈制约。
二、购买力有多少?
低空经济最核心的产品是无人机、eVTOL(electric vertical take-off and landing,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和直升机。其中,民航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国内注册无人机126.7万架,同比增长32.2%;运营无人机的企业1.9万家;有统计的民用无人机全年飞行2311万小时,同比增长11.8%。
更有想象空间的eVTOL,在安全性、智能性、经济性和环保性上都更具备优势。当有人驾驶航空器与无人机同时出现在同一空域内时,轻、小、中型无人机不得超过真高300米以上飞行;而在300-1000米高度内,eVTOL是主要的占据者。
作为一个电动的、不需要跑道的、垂直起降的飞行器,eVTOL正处在产业化加速期。今年2月,全球首条eVTOL跨海跨城空中航线迎来首飞。峰飞航空科技研发的eVTOL“盛世龙”从深圳到珠海,单程2.5-3小时的地面车程被缩短到了20分钟。而亿航同月首次公布其eVTOL的售价,为每台240万元人民币。
我们尝试参考汽车产品在中国的销售状况,预测eVTOL产品的产业空间。1983年,国内引进了桑塔纳,截至1992年1月,桑塔纳的累计产量达到10万辆。期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65元(1983年)提高到1125元(1992年)。桑塔纳引进时的售价是18万元,高达1992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60倍。而到今天,中国的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经提高到了39218元(2023年)。如果对应当年的收入售价比例,20多年前的桑塔纳,放到今天相当于售价超过600万元——1992年后,桑塔纳的年销量超过10万台,放到今天相当于年度销量高达6000亿元。
三、比较优势又如何?
我们的第三个视角来自“打飞的”的需求。将地面的一切抬高复制到空中,低空经济作为“空中的士”,最大的优势在于大幅节省了出行的时间成本。
我们参考北上广深的平均通勤时间——根据《2022年度中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北京为48分钟,上海为40分,广州为39分钟,深圳为36分钟。参考前述“盛世龙”的时间节省状况,“打飞的”能为大城市每日的通勤者省下88%的出行时间——往返折算时间约为:北京通勤者省下84分钟,上海通勤者省下80分钟,广州通勤者省下69分钟,深圳通勤者省下63分钟。
如果要计算节省的时间的金钱价值,参考四城平均时薪——2022年,北京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208977元,上海为212476元,广州为147947元,深圳为162680元。按照2022年就业人员周平均工作时间47.9小时计,北上广深的平均时薪在54-85元间。结合就业人员规模及GDP占比,推广到全国,使用低空出行节约的时间成本约合1.42万亿元。
从以上三个视角来看,低空经济确实是一个可达万亿级别的市场。当然,这种万亿,建立在需求有效转化,购买力充分释放,空域资源顺利激活,配套的基建、规范和政策指引及时跟上的基础上。但毫无疑问,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低空经济有充分的潜力担当市场期待的新质生产力、新增长引擎。